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能量由专注灌入作品,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在苏叉和苏查的作品中都感受到这种能量,它吸引你的目光,告诉你一个故事,引发你的记忆和情感共鸣,这幅作品也许会被你遗忘,这种感觉将在你的记忆的一角悄悄留存。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第一期:科班生】(I – IHOW; S – 苏杰浩)
![]() |
人物二:少年苏查(苏杰浩) 看到苏查的作品纯属偶然,一直到做这个访谈我们才有了较多的交流。如果你对他不了解,没有看过他的作品,甚至会觉得答案很沉闷。于是就多了一些答案之外的自然交流(通过邮件的方式),关于邮件来往中所谈及的内容,我摘录了一些放在访谈之后。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 |
※ 执意把与苏查邮件的内容放出,是因为一个访谈就像一个人面对公众时的面孔,也许我们已经尽量坦诚,未免不够随性,而邮件更像朋友聚会时那个真实的自己,我们能看到更多,如果能对你有所启发,我们会很高兴。
【以下摘自苏查邮件】
自从大学退学之后就开始断断续续地旅行,慢慢习惯这种状态,后来才开始拍照,有时我分不清是为了摄影还是为了旅行而上路的,有时会疲倦。旅行中拍下的那些吸引我的瞬间,在当时并没有严谨的作品概念,只是好看,或是某种因素吸引我按下了快门,那样很轻松,这东西太用力反而不好。
你谈到了一个问题,形式和内容。摄影首先是一门视觉语言,我觉得一个人想要讲故事,一般先得学会说话。识字、组词、造句、组段、成文。故事的内容重要,但不能成为语言不好的理由。倘若话都说不清楚,又怎么能去讲故事,怎么去写文章呢。当然,有无声的歌,无字的诗,有太多超过我肤浅认知范畴的东西,不在此列。
关于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或许不只是单纯的记录,就像在我们拍照的同时,街头的监控摄像头也在不断扫描,不停地记录,然而谁能说这两者是一样的?
照相机不会走路,正是因为摄影师,照相机才能被带到某个地方,拍下了某张照片。我想没有什么绝对客观,你已经来了,为什么要装作你没有出现呢?与其刻意回避自己的在场,不妨坦诚交代。
另外,比如当你在观看一副肖像的时候,你是仅仅看到了肖像本身,还是肖像的作者,抑或是两者兼有?或者你不仅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还看到了包含你在内的肖像、作者、观者之间三角形的关系?这在我看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你说到现实和理想的关系,我承认自己是个不切实际的人。我不愿意以别人的价值观来量度自己,被社会推着走,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步伐来,走得慢些也没关系,在年轻的时候不想太快把自己限定下来,多尝试些不同的东西应该不是一件坏事,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着不少人沿着长辈预设好的道路,上学,上班供房,结婚生子,自己也有莫名压力。
然而,人生仅仅是这样吗?似乎时代已经在变化,不仅是社会还有家庭,悄悄地释出一些空间,我们还是会有一些另外的可能性。
通过拍照你想获得什么,单纯的挽留一刹那的时间、植入一瞬间的情绪,还是想让更多人认同?照片敢与你赤诚相见,但是你敢直面心底深处的需求么?发现一组好照片,继而探索按快门的那个人,是个有意思的过程。
注:所有图片版权归拍摄者所有,未经作者本人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共享. 转载请注明转自: 镜头比语言更真实 —— "寂寞"的拍照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