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应该偏重客观纪实,还是展开一个与被访者更深沟通的可能?先看前者,我们已知事实是,IdleBeats 丝网印刷工作室由一位中国姑娘于09年创建,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印制原创、限量艺术作品的丝网印刷工作室,她与合伙人Gregor Koerting(盒子先生) 以上海为大本营,与多个国内外乐队及艺术团体合作——设计CD封套、印制限量海报、TEE、受邀去德国参展、开放工作室进行交流、开办丝网印刷研习班——也许很多艺术类学生动过这个念头,而真正放弃固定工作,创建一个原创丝网印刷工作室,目前只有她一个,她是 Nini Sum,当时23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绪,喜怒哀乐青赤白紫,画画的人就是用画面来表达,如果你对自己的创作足够真诚,那你的作品集就是一本日记。”—— Nini
现在,我们有幸请到IdleBeats的创始人Nini,与我们一起完成这个访谈。以下,I=IHOW, N= Nini Sum
I: 在IdleBeats之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原创艺术品的手工丝网印刷工作坊,在开始之前,作为一位实践者和启蒙者的双重角色,你有没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规划,有过什么样的顾虑,现在,这些顾虑有没有打消,你的目标又在怎样达成。
N: 其实一开始做IdleBeats就是为了好玩还有可以印自己画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特别正式的历史性的事情,但慢慢就变成一个正儿八经的事情了。:P
一开始是边上班边做工作室的事情,现在把工作辞了一心做IdleBeats,唯一的顾虑就是生活来源吧,希望工作室能稳定些不至于天天吃拉面。
I: 你现在丝网、油画、版画都在同步进行创作。相对来说,你的油画中间透露的静谧、乌托邦式的气息与丝网印刷作品中相对先锋与前卫的强烈存在感,都体现出你是一位拥有多重性格色彩的艺术创作者,这两个或多个世界你是如何平衡的
N: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绪,喜怒哀乐青赤白紫,画画的人就是用画面来表达,如果你对自己的创作足够真诚那你的作品集就是一本日记。3年前画油画的时候整个人处于一个很孤僻的状态,没有和任何人的交流整个冬天白天睡觉晚上画油画到天亮,那种珍贵的奇怪体验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因为随着人的成长很多状态都不可能被复制了, 而那批油画就是那生活的真实纪录-比任何文字都真实、任何照片都深刻。现在在上海做工作室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作品自然而然就有了多样性,希望以后能多点空闲的时间多画些油画,很怀念那种回归心底的、纯粹的创作。
I: 很高兴看到你和你的工作室已经与新茶等新锐艺术家组织联手,与众多潮牌、乐队都有了很多愉快合作尝试,能给我们谈一谈你的工作室遇到第一个客户的情形么,那是怎样的一次尝试,而现先的工作又有了怎样不同,IdleBeat的未来将如何?
N: 第一个客户是在工作室从我自己家里搬到新茶的老地下室后没多久来的,一个美国女孩来买cctv treeT恤给她的男朋友做生日礼物,因为我们的Tee也是限量的,而且当时还是顾客即来即印再把编号写在衣领里,那一件就是"1/99"。有种强烈的小孩子办家家酒的感觉,还因为紧张印得挺拙劣,那女孩也没说什么,后来拿赚的第一笔钱和朋友吃了顿小炒。
现在大家买我们的Prints(纸制版画艺术品)比较多,包括art prints和gig posters(演出海报),因为相比起tee之类的消耗品更精致、有更多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I: 你的丝网印刷工作室已经有过“开放日”,向更多艺术爱好者推广了丝网印刷工艺与你们所在做的工作,并且也已经开放了丝网印刷课程,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你不但想把自己喜爱的工作做好,还希望承担一个传播者的角色?我们知道丝网印刷有一些制版成本等相关费用,又是一对一授课,因此你们的课程价格尚不算“亲民”,有没有考虑过通过传媒渠道“拉赞助”来进行推广,让更多人拥有学习的机会?
N: workshop的费用包含了材料(网版、颜料、纸张等)以及3-4个小时的一对一教学,其实价格已经是最低,我们也想过一次教多一些人比如4-5个,但考虑到丝网印刷在于实践,如果大家分摊时间其实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也没法感受到动手的快乐,所以宁愿一对一做高质量的教学。对于暂时无法承受学费的人我们也在尽量多组织开放日和现场印刷/讲座之类的活动,让大家可以有机会了解和体验。
I: 作为一位独立在上海闯荡的年轻女艺术创作者,你的父母是否支持你现在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老一辈的生活理念,对你的事业有怎样程度的影响。
N: 我的父母并不从事艺术或是相关行业但却非常努力去理解和尊重我的决定,他们的宽容和支持是我做任何事情的基本点。他们是非常正直和善良的人,我也会一辈子感恩他们的言行身教。
I: 你的故乡南京是一座温吞的古城,你的学校是一个富庶的小工业城市,你目前所在的上海,是你的工作梦想开始的地方,这三个地方,都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和养分;上海被称为魔都,因为它怀抱太多各异的族群和养分,而做艺术是需要心静的,你是怎样在“乱城”养性维持创作。
N: 南京是一切的根本,上海是一个超现实的真人实景游戏。不需要划分得那么详细,好像画画就一定要过花鸟鱼虫的退休生活,当你对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形形色色表示出好奇和兴趣的时候,他们也会给你回应。表面的光怪陆离下其实也有温存和惊人的真实,这发掘的过程就是在其他城市无法得到的灵感和经验。
I: 中国的艺术创作者不可避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欧美怀旧及潮流文化的复合式影响,现在复古风潮席卷中国,各种中西合璧怀旧风格作品泛滥,你对此如何看待?
N: 正常,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中国现在不就是一锅乱炖、疯癫吵闹的大杂烩吗。
I: 每个艺术创作者起步的时候都有其偶像,你在前进的道路上最受其影响的艺术创作家是谁,现在你觉得已经可以超脱其影响,找到你自己的艺术风格了吗。
N: 太多了… 说不清。自己的风格,还在形成中吧,挺享受现在这种自由不被风格局限的状态。
I: 中国的新锐艺术市场格局还未打开,充斥着各种雷同、彷徨、生存困境,请对你的同路人以及未来的后辈们说几句。
N: 少看电视,独立思考,真诚的面对自己的作品。做到这些再去抄别人的东西看你还好不好意思。
生存问题谁都会遇到,但如果你对想做的事情有足够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念,它就会变成生活的动力和源泉,其他所有的事情也会因它而变得有意思。
I: 如果有一天,你的工作室不做了,你会去做什么?
N: 组个乐队,画油画,做小雕塑。
【后记】
大多艺术生因为生计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这使得最后选择留在这里的人,都更加赤诚。对大多数人来说,艺术作品是生活的调剂,但对Nini来说,艺术也许比生活中的真实更加真实也说不定,她不就正生活在里面么——人心的善恶和色彩,从笔触中流露出来,无法遮盖和掩埋。
上文的最后一个问题,Nini的答案是,如果不做丝网工作室,会组乐队,画油画,搞小雕塑。看到这个答案其实松了一口气,她还是不多言语,和她的为人一样,更愿意用行动表示与艺术共生的渴望。活着本身已经诸多艰难,不如把美付诸画笔和作品中,装点这个又糟糕又美妙的众生王国。
走下去,不一定要走到多高,让自己高兴就好,只要你还在努力,困难都会为你让道。
(IdleBeats 工作室网站: http://idlebeats.com ;Nini Sum 个人网站: http://ninisum.com)
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共享. 转载请注明转自: “作品知道我的一切”- 访谈IdleBeats丝网印刷工作室创始人Nini Sum